访红探初心纪实
为了抓好“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于都视察讲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于都故事,答好时代之问,创“第一等工作”,于都县博物馆党支部认真落实上级党组织针对第二批主题教育提出的“高质量、有特色、走前列、出经验”12字要求,从推动自我革命和推进红色旅游发展出发,积极探索红色教育新路径。2019年10月28日组织全体党员和讲解员赴老红军曾广华的故里银坑镇琵琶村开展访红活动。活动围绕“与红军后代面对面谈心、打扫庭院、做一顿饭、唱一支歌、聆听一段故事、分享一次感受”等活动展开。
出发之前支部书记管冬梅做了动员讲话,她强调:市委提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落实“高质量、有特色、走前列、出经验”12字要求。作为博物馆人,在主题教育场馆一线,特别是总书记5月20日亲临纪念馆,对文博人过去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我们有责任给自己赋能,做好示范,当好先锋,探索出一条有特色、能复制、质量高的红色教育模式,从服务好广大干部群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贡献。
为了增强活动目的性,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玩起了银坑文化接龙游戏,要求每一个人说出能够代表“银坑文化”的关键词,“竹篙寨”——“炼银遗址”——“仙人冻”——“胜利县”——“擂茶”——“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平安人民革命热情很高”——“岳飞寨”——“甑笊舞”……同志们如数家珍,尔后支部纪检委员、副馆长张小平当起了义务讲解,把银坑的文化脉络概述了一遍,刚入职的同志说银坑的文化符号瞬间就立体起来了。
一到琵琶村,就看见老红军曾广华的儿子曾昭梁在小路的一头迎接我们。路边还有一些老农探头探脑地观望着,或许身居边远山区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青春少年进村觉着新鲜。一进院门,曾昭梁的夫人迎过来说:“来我们家的路曲曲弯弯的,真是难为你们了!”。一进厅堂就看见早已准备好的客家擂茶果子,同志们闻着擂茶香赞不绝口。透过老红军后人一家迎面而来的质朴和热情,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红军生前的风骨。
为了和红军后代拉近距离,我们出发前采购了一些食材,准备给曾伯伯一家用心做一顿午餐。茶后,同志们就各显身手忙活起来了,生火、配菜、炒菜,厨里厨外忙得不亦乐乎。支部书记、馆长轮番掌厨,姑娘小伙们叽叽喳喳利落地洗菜、切菜、打扫院落,剩下的在院里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演于博版《渡情》,逗乐了村子里的老农,小山村顷刻间似乎欢腾起来了......约摸一个小时的功夫,我们盛上满满的一桌菜。我们围桌而坐,让曾昭梁和他的夫人坐上席,仿若一家人。同志们以茶代酒,举杯敬过曾昭梁一家,表达我们的敬意。
午饭过后,稍事休息,我们的访红仪式开始。
首先,管冬梅书记组织大家对着老红军遗照行三个鞠躬礼。张小平副馆长主持仪式,当“一鞠躬”话音刚落,我们始料未及的潸然泪下。曾昭梁站在一旁看着我们鞠躬,也抬头注视香台上父亲的照片沉默。礼毕,我们围坐在一起,如膝下儿女,曾伯伯夫妻俩在上,我们在下。我们深情地唱起了县歌《红军渡 长征源》。倾诉,表白,歌颂。仿佛,老红军在隔空聆听、微笑。眼前,老红军的儿子曾昭梁,听得专注,手微微颤抖。歌声中我们已不知不觉泪眼婆娑。忽然发现,唱过千百遍的县歌,只有此刻,最应景,只有此刻最达意。接着,我们虔诚地等待着曾昭梁讲述父亲革命的一生。
(于都博物馆版红军渡长征源)
他讲述着父亲那件捐赠给博物馆已经陈列在纪念馆的羊皮袄:那是漳州战役的红军战利品,因曾广华作战英勇首长奖励给了他。长征路上,曾广华把这件羊皮袄当成宝贝,在他看来那是一种至高的荣誉。过雪山时,也激励着他勇往直前,白天拿来御寒,晚上拿来当被盖。上雪山前,当地老人告诉他,雪山是神山,不能说死不死的话,只要相信自己能够过去,就一定能够过去!曾广华听老人的话,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吞噬无数鲜活生命的皑皑雪山。曾昭梁说,后来父亲回忆常常念叨那个老人是他的恩人。
曾昭梁还讲述了父亲曾广华在长征路上用两个真银元换一个双目失明的卖菜老奶奶假银元的故事。曾广华在长征路上是给养员,在长征路上去一个集市采购食材时,看见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奶奶坐在地上哭天喊地,曾广华往前问清缘由才知老奶奶靠卖菜收到的两个银元是假的。曾广华上前安慰老奶奶不要哭,用自己身上的两个真银元换了老奶奶的两个假银元。这两个银元放在胸口的小袋里,在长征路上一次与敌人交火的过程中“噹”的一声,挡了子弹。曾昭梁说,父亲没想到,做一件善事居然救了自己的性命。
曾广华1932年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之后还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戎马生涯十余年,留下了四处枪伤。1949年10月从陕西荣誉军人学校转到江西荣誉军人学校,1950年11月退役复员。复员军人登记表上简单记录着他的革命生涯,但在“本人对今后的工作打算”那一栏填写的内容特别让人感动,填写的是“复员回家种田”。据说当年组织上征求了曾广华的意见,准备让他在县里担任副县长职务,但曾广华说自己没文化,家乡还有地,种地比较适合自己。多少年后,曾昭梁后来也动员自己的父亲向组织上要待遇,却遭到父亲的严厉批评。父亲曾广华说,自己能幸存下来就很幸运了,很多战友都牺牲了,再也回不了家乡。
复员回乡后的曾广华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复员时政府补助了14300斤生产补助粮,但都用于接济本村的贫苦人家。3年困难时期,闹灾荒,家里只剩两升米也借给别人了,自己带着老婆和两个孩子啃野菜。曾昭梁说,父亲是个圣人,毛主席把那一代人教育得太好了。问在如何做人方面其父亲有没有给过什么教诲?曾昭梁说父亲要求自己“喝凉水也要再吹凉一点再喝”,当地人解释说就是“做人要本分,三思而后行”。不知不觉,已是两个小时的分享,好像时间与我们的灵魂一起被洗礼过。
返程的路上,在车上开了一个有效的分享会。大家都感触很深。为两任总书记作过讲解的副馆长钟敏分享到:从老红军曾广华的一生中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的高风亮节,了解先辈,我们的思想境界就会更高。支部组织委员肖军说:到历史现场访红又有新发现,走进红军后代让我们就会增添了许多正能量。新选调的几位讲解员也颇有感触,谢观来说:通过红军后代口述,受益匪浅。聆听他们的故事,能提高我们的觉悟,为我们新讲解员讲好红色故事打开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支部宣传委员肖婷婷说:曾广华上雪山之前听了当地老奶奶说的那番话战胜了皑皑雪山,也告诉我们遇到任何困难,只要坚定信念和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就一定会胜利。保管部主任李小芳说:活动增强了单位凝聚力,拉近了我们和红军后代的距离,让我们了解了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群工部副主任胡小琼说:现场唱县歌比任何时候都更受感动,脑海里翻滚着生动的画面,好像我们在对红军表白,这样听故事,很鲜活,我们离红军的故事又近了一些,以后讲好他们的故事也更有感染力。黄华说:她用三个词概括这次活动的感受“感动、开心、遗憾”,感动的是曾广华圣人的胸怀,开心的是和同事在一起快乐地学习,遗憾的是,一路走来,发现很多红军标语没有及时保护,可惜了。陈列部主任谢称英说:能够感动自己又能感动别人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曾广华就是这样的人。讲解员范莹说:这样的学习方式很喜欢,不一样的方式唱红歌,比在纪念馆唱、对着纪念碑唱更加直击心灵,这样的党课很鲜活,这样的模式可复制。支部纪检委员张小平说:做好“传、帮、带”是博物馆人的优良传统,讲好红色故事是我们的责任,通过现场感受,获得启发,调整好工作状态,把红色精神传承好。蓝华英馆长强调:这次活动组织得很有意义,增进了同志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业务上的提升,队伍壮大后,我们要思考为传承长征精神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支部书记管冬梅作总结讲话,她说:我们这次的活动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吸纳,二是影响。吸纳什么?就是从老红军身上吸收正能量,感知他们那种舍命救国、大公无私、大仁大善的精神。影响什么?就是要让红军后代知道,他们的亲人作出的牺牲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让人民群众知道党的干部肯定什么样的价值观,进驻一地,影响一片。这次活动,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也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在厅堂里鞠躬行大礼和唱红歌,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留下了眼泪,这是始料未及的。看来亲临历史现场比在纪念馆的教育确实生动得多,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些红军后人讲的故事和那些革命旧址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好好保护。这次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亲近真实的历史,我们的情怀才会更深,才会乐于讲述,乐此不疲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