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不少影视片中,都有于都百姓“十送红军”的场景,每每看罢总会热泪盈眶。尤其是在电视剧《长征》中,《十送红军》作为中央红军撤离苏区渡过于都河的背景曲,呈现着悠扬而凄婉的艺术效果,唱者、咏者、听者,都让人难以忘怀,除了感动还有泪奔!然而,当年于都河上红军经过的8个渡口,哪一个才是那感人场景的演绎地呢?前不久,人民前线新媒体记者赴江西于都“长征第一渡”寻访,现地领略和感悟那地那歌那些人发生的感天动地的“十送红军”故事。
1
走近于都河,没有让人感觉到宽不到边、深不可测、巨浪滔天,但就是这样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河流,却因为是红军长征渡过的第一条大河,而让人肃然起敬。
“一送(里格)红军, (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秋风寒……鸿雁(里格)飞到,天涯海角……嘱咐咱亲人,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 (介支个)传捷报。”一走进于都城,耳畔就隐隐约约地响起《十送红军》的感伤旋律,让记者很快进入了“夜渡于都河”的红军长征模式。
今夕何夕?那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不朽生命的于都河啊,是否还记得当年红军渡河时的模样?那撕碎人的感情防线的《十送红军》歌声,源头啊你在何处?那影视里美丽女孩的原型,是否还健在,是否还保留着当年送红军渡河远征时的甜美歌喉?
记者步入占地60亩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站在由杨成武将军题写的“长征渡口”的石头标志旁,远眺数百米外的河对岸,那勇猛、决然西进的红军似乎只留下匆匆的背影,而决然不会听到那“十送红军”的凄美诉说和深深祝愿。从1934年10月17日到10月20日,中央红军主力与中央机关86000余名红军将士,4天渡过于都河,敌人全然不知晓,敌人自然更不会听到“十送红军”的歌声。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四方百姓泪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此时此刻,渡口上空歌声盘旋,让来访的游客驻足倾听,听着听着泪水不由得滑落。是啊,革命成功早归乡!然而,当年的于都河渡口却默默地回声:跟随红军跨过于都河的17000余名于都子弟,在新中国成立时只存277人;而1933年有34万人的于都,在遭受了“石头过刀,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白色恐怖后,到了1936年只有17万人,因那些扛起红色大旗的青壮年走了,人口无法正常繁衍,到1949年也只有22万人。
2
在“长征渡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范莹指着一棵参天的大榕树说,这里现在已成为来访客人必去之地,不是因大榕树有多么古老神奇,而是在这个大榕树下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的男主人公是老红军肖文董,当年他跟着红军渡过于都河,留下了刚过门的妻子刘淑芬和未出世的孩子。离别时,肖文董告诉刘淑芬“等我打完仗就回来”。从那以后,每年离别的日子,刘淑芬都会来到渡口榕树下点柱线香,祈求丈夫早点归来。年复一年,杳无音讯。直到1953年,她等来的是一张烈士家属光荣牌。烈士证上面写着“北上无音讯”,她怎么都不相信。她说,丈夫说好了,一定会回来的。刘淑芬没有改嫁,思念丈夫时,就会戴着斗笠、拿着香烛,去渡口榕树下祭拜,直到1996年她走到自己生命的终点。
如今,当年的榕树依然葱绿,而树下早不见了那坚守承诺的爱侣,只永久地留下了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听范莹讲,很多烈士证上都写着“北上无音信”这样的话,而且许多这样的鉴定都有动人的故事。虽然是故事里的事,但记者的心仍难以克制驿动,不由得跟着空中飘荡的旋律哼起了《十送红军》: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四方百姓泪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据史料记载,当时于都河上没有一座桥,是苏区人民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来架设浮桥,有的用于摆渡船,硬是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为避免敌人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群众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送木板门材,仅用4天就在于都30公里的河面上架设了5座浮桥,还布设了许多摆渡和涉河点。10月18日傍晚,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直属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长征渡口”处渡过于都河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
记者本想逐个渡口巡访,尽可能地去还原那个让无数中国人刻骨铭心地记忆的过往场景。然而物是人非,当年渡口上的浮桥和摆渡,早已融入历史的云烟。现在,红军长征渡河的8大渡口,已矗立起“长征大桥”“红军大桥”“渡江大桥”等8座大桥,而名不见经传的于都河也已被33座现代化大桥装点得车水马龙。
3
踏歌而行,脚下平添沉重!我们来到高19.34米的纪念碑下,用脚印丈量着地面上雕绘的巨大的长征路线图,仿佛又置身于长征的壮丽历史之中。“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碑座左边由陆定一手书的《长征歌》第一首,正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长征出发的真实写照;而右边为叶剑英1962年为缅怀当年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诗中引用高渐离击筑高歌送别壮士荆轲刺杀秦王的历史典故,则生动地追忆了长征夜渡于都河时刘伯坚为他送行的悲壮场面。
“虽然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是要撤出根据地,谁也不知道要进行一次跨越十一个省的万里长征,谁也不知道此一去什么时候才能转回来,但那种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总是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现在想来,那时不知道有多少人与杨得志将军在回忆录中写的一样。
“你们可要回来呀?!”拉着红军将士的手,乡亲们高一声低一声地呼唤着、追问着,希望的神情中饱含着隐忧。大军走后,数十万国民党军将尾随而至,北边苏区已经传来了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血腥屠杀的噩耗。他们不能想象红军会长久远离这片自己的土地。
“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回来的!”红军将士们一遍又一遍地安慰着亲人,坚定中不无兴奋和轻快。由于军事行动的高度保密,自师长以下的红军官兵,无人知道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目标何在,他们严守着服从命令的天职,向着上级指定的方向士气高昂地开进。
“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毅然决然,慷慨悲壮,生离死别。这“十送红军”本应该是何等的惊天地、泣鬼神!
4
采访中,于都县博物馆副馆长张小平告诉记者,《十送红军》是由赣南采茶戏里的一个曲牌《送郞调》改编的,以前讲的是妻子送丈夫外出打工赚钱的故事,而改编后的《十送红军》,其实就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而“锣儿无声鼓不敲”,正是当年夜渡于都河时的真实景象。当年,于都30多万乡亲共同保守着一个惊天的秘密,让敌人成了聋子瞎子。苏区人民每天下午五点开始架设浮桥,红军利用晚上过河,第二天早上五点之前就要停止过河,六点半之前要将所有的浮桥拆除。
没有歌声,没有缠绵,没有撕心裂肺的哭泣……
有的是妻送郞、母送儿、兄弟送兄弟踊跃当红军;
有的是送草鞋、送干粮、送来棺材架浮桥;
有的是送挑夫、送掩护、送上最后的鲜血和生命……
而且这一送即是永别,很多红军战士渡过于都河后就再也没能回到这片红色故土。张副馆长告诉记者,《十送红军》歌曲感人,但真实版的“十送红军”更感天动地!
5
记者徜徉在纪念馆的长征历史记忆里,一件件写满岁月印记的遗物,让人睹物思人。在展柜里,一双鞋尖系有美丽绣球的草鞋格外引人注目。据讲解员范莹介绍,当年每位踏上长征路的红军的行囊中,都有两双饱含苏区人民深情期盼的草鞋,期盼着红军穿着草鞋打胜仗,早日凯旋。而这一双草鞋则与众不同,它不是用稻草做的而是用黄麻精心编织而成。这双草鞋的主人是于都籍老红军谢志坚。1934年10月,谢志坚参加长征,当时他的未婚妻春秀姑娘连夜赶编出这样一双草鞋。带着心上人的草鞋,谢志坚渡过于都河,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打了一个又一个恶仗,九死一生,而草鞋始终珍藏于贴身处。多年后,在老红军谢志坚即将离开人世之际,他无法忘记自己当红军和参加红军长征那段经历,又将草鞋系上了绣球,以此纪念那段美好的回忆。
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并不是那年那于都的全部。对此,张小平副馆长讲述了一段于都老人丁张发的回忆:母亲拉着我去找当红军的父亲,找了两天没找到。回家时,母亲见到一个父亲的战友,得知丈夫已经牺牲。她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来到渡口,将给丈夫做的五双草鞋和一些干粮送给了渡河的五个战士,让他们多打白狗子,为丈夫报仇。
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杀害亲人的深仇,记者更加深刻理解《十送红军》为何在这里唱得这么真诚这么动听,也更加深刻理解为什么当时周恩来会盛赞“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据纪念馆记载,仅湘江一战,于都就有1126名烈士,而正在兴建的于都烈士纪念陵园,将迎来16000多名烈士,其中参加长征的11000多名烈士将魂归故里。
十送红军•江西民歌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鸿雁(里格)阵阵,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四方百姓泪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